2025年10月28日下午,一场聚焦“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主题的学术沙龙盛宴在宁夏大学怀远校区314会议室举行。沙龙由文学院与学术期刊中心联合举办,围绕“语言接触与茶马古道”“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语言学名优栏目培育”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李蓝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姜松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何方编审等五位资深专家受邀出席,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科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单位的师生参加活动,沙龙由宁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晓宇主持。


沙龙伊始,杨晓宇副院长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及参会师生致以诚挚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核心议题与交流形式,期待通过此次学术对话,探索语言学学科建设与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路径。随后,学术期刊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奥海玮介绍了《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改革情况,她表示,期刊正全力推进“从编辑部办刊向专家办刊、从封闭办刊向开放办刊”的双重转型,通过组建全国性编委与青年编委队伍强化学术引领,持续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民族历史学院研究员、《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段玉泉希望特邀专家能为学报名优栏目培育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副主编钱容德希望期刊能有高质量的论文支撑,尤其欢迎包含中国故事传播的优质稿件。



与会专家结合自身深厚办刊经验与前沿学术洞察,为社科类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陈保亚教授立足宁夏独特地域优势,建议重点深耕西夏文献、西北方言及丝绸之路语言接触研究,建议学报增设“语言接触与西北方言”专栏,系统整合相关研究资源,聚力推进专题学术探索;李蓝教授分享了《方言》杂志长期坚守的严谨办刊传统,着重强调严格审稿制度与专家型编辑队伍建设是提升期刊核心品质的关键支撑;卢德平教授从长远发展视角提出,期刊建设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要平衡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稳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行业认可度;姜松教授从学科发展根本动力出发,强调扎实的学术研究是期刊实现持久发展的核心根基;何方编审则带来《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通过灵活设置特色栏目、依托权威专家资源汇聚优质稿源的有效路径。





在语言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专题交流环节,刘文燕、柳玉宏、刘鸿雁、马君花等老师和张奔等同学,聚焦地域学术特色与教学科研痛点向特邀专家虚心求教,特邀专家逐一给出兼具学术高度与实操价值的回应。美国夏威夷大学姜松教授从“实践转化”与“资源整合”双重视角回应国际中文教学问题,他提出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结构化、课程化内容的思路,分享了美国政府项目设计、中国台湾泰雅族文化课程开发、内蒙古跨境研学组织的成功案例,为国际中文教学本土化提供清晰路径。围绕西夏语与现代方言研究,陈保亚教授强调“田野调查+规律反推”方法,提出“强势与弱势语言接触不对称”理论;李蓝教授提醒研究者厘清西北历史上多种民族语言更迭脉络,秉持“分时期分析”原则,并鼓励青年学者突破创新;段玉泉研究员则聚焦实证材料,提出西夏文献对音材料或许能为二者融合研究提供突破口。





沙龙活动尾声,主持人杨晓宇副院长向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本次沙龙通过深度对话,为校内外师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学术思维,达成了合作意向,为语言学学科建设与社科类期刊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动力。
活动结束后,参会专家与师生在怀远楼前合影留念,为这场学术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文:李佳;图: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