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文学院博学讲坛与学术期刊中心贺兰山名刊讲堂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31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10月28日上午,由文学院、学术期刊中心联合举办的“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系列学术讲座在怀远楼31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共设三场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姜松教授担任主讲,文学院副院长杨晓宇老师、国际中文教育系主任刘文燕老师、柳玉宏教授主持三场讲座。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部分老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活动。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以“通语的线路传播与地域变异形成——从茶马古道上语言接触说起”为题,以茶马古道语言研究为主线,系统地阐释了通语的线路传播与地域变异形成问题。陈教授指出,与平原地区的语言波浪传播方式不同,语言线路传播方式是高山峡谷地区通语的基本传播方式。古道线路上通语与民族语言的语言接触形成塔式结构或层阶结构。借词的传递方向通常是通语指向民族语言,结构的传递则主要是民族语言指向通语,即结构的母语干扰方式。西北地区兰银官话声调的简化和语序的改变,主要发生在和民族语言频繁接触或有过频繁接触的古道线路上,很可能是汉语作为通语受到了民族语言的母语干扰。

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以“文化互鉴融合的日常化倾向——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为题,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出发,提出了文化互鉴"日常化"的理念。讲座选取法国本土化汉语教材《你说吧》,从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出发,把握教育文化、家庭文化等观念系统。卢教授强调,教师需要从具体的学生、教学环境、社会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凝视”出跨文化的特征,讲解出中文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同样,学生也需要“凝视”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教师的语言教学中“凝视”出中国日常生活文化,体会到中国文化和学习所在地本土文化在肌理上的相似和差异。

美国夏威夷大学姜松教授以“语言景观视角下的语言接触研究:理论、方法与檀香山中国城案例”为题,系统阐释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框架及研究维度和方法。姜教授结合檀香山中国城的历史与地理背景,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标牌语言构成揭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姜教授指出语言景观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优势与不足,他期望未来能够向数字人文、虚拟空间、本土化研究及跨学科融合等方向实现纵深发展,期待宁夏大学能够依托本地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讲座最后,聆听讲座的师生与主讲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杨晓宇老师认为,陈保亚教授的茶马古道语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更展现了理论扎根实践的学术精神。他鼓励学生扎根本土语言资源,勇于理论创新,在学术研究中树立文化自信。刘文燕老师认为,卢德平教授提出的“文化互鉴日常化”理念对国际中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她希望学生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善于从日常生活的语言现象中把握文化交融的脉络,在文化互鉴中提升跨文化学习与知识转化能力。柳玉宏老师认为,姜松教授提出的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维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与发展路径,鼓励大家依托本地多民族文化资源将语言景观研究方法应用于本土实践,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而深厚的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资源,本次系列讲座聚焦于此,为相关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展了研究视野,推动了语言学理论与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为宁夏大学语言学未来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李梦雅;图:李硕